三是教育。我们的会展学历教育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■◆,◆■“会展专业”◆■★◆,实际上是“展览专业”◆■■◆★◆,■◆★◆■“会议◆◆■◆◆”方面的内容少,现代意义上的“活动”教育更是少得可怜。
汉语的“活动”有点笼统★★■◆,而英语则相对细分一些:event,表示正式的、有一定规模的◆◆■★★“活动■■◆★★★”,既包括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、演出等典型的◆■“活动”类型,也包括你能够想象到的各类人群面对面的事件,比如社交、聚会、休闲娱乐、文化体育等;activity★◆★,表示小一些的“活动”,event里面的分项“活动”或者环节★◆,也叫activity。
面向未来,可以肯定的是,从“活动◆■”的角度来看待会议◆★◆■◆、展览,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策划、运营管理、服务等工作,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所以就很愿意看见“活动策划人★★■★■◆”、■◆★■◆★“活动管理”◆◆、“活动公司”★◆、◆★■“活动产业”等概念在中国更多地被提及★★◆■■◆,被使用■◆。到了那个时候,“活动”参与者的感觉会更好,★◆◆◆★■“活动■■■◆★★”从业者的职业价值也会更高◆■★◆,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★■“国际化★■◆■◆”■★★★■,距离也许会更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其次是产业链各环节。会议展览产业链是由上游会议展览组织者■■★◆■★、客户等长期培养出来的,它们的专业性可能还不错,说到融合、创新,恐怕有点难。会议展览服务企业是这样■★◆◆■★,会议展览设施企业更是如此★◆■■◆。
在我国■★■,虽然大的“活动◆■”类别可以包括会议、展览、节庆★■■■■◆、赛事■◆、演出等,但由于会议展览的业态特点太过突出,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少会将会议展览纳入到“活动”的框架内去考虑。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活动”◆◆,指的是会议、展览之外的其他人类群体面对面的方式。不过,“企业活动★◆◆★■”(corporate event)这个词还是经常看见的,因为企业举办的面对面事项综合性太强◆■◆,很难用会议展览来表达。
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,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■■◆★■◆、演出等活动形态更多地以独立方式出现■★◆★,且形式简单,体验性差。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★■■◆★,人们对于会议展览的诉求就开始发生变化,希望它们的效率更高★★★◆■,体验感更强■◆■。与此同时,人们也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参加各种社交★◆、旅游、文化、艺术、体育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◆★“活动”。
一是专业性。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、演出等主要活动形态,其专业特性仍将保持并继续发展。
作为一个会议策划人,我觉得我组织的会议越来越像是一场综合性的“活动”(event),而非一般意义上的■★■“会议”(meeting)◆◆■■■★。不仅如此■■★◆★★,根据我的观察★◆■,更多的会议开始突破传统范式◆★■,具备“活动”特征◆★■。而且与此同时,各种主题的◆■★★“活动”不断涌现,包括私人的、公众的,文化艺术的★■★■◆、体育赛事的,规模达到数万人的,小到几个人几十人的◆■■■★◆,地方的、全国的■★◆◆、国际的,等等,不胜枚举★■◆■◆。为什么会议开始“活动化”?为什么★◆◆◆◆“活动”开始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?会议展览与■★★■★◆“活动”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?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★◆◆“活动★★■”会“突然”增多★★?未来中国的会议展览业会变成啥样子★★■■?
我的感觉是:我们必须在会议中加入更多★◆◆“活动”元素,原因很简单——参会者需要。“活动”意味着什么呢★★◆■■★?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传统的会议有些拘谨★■■◆■、刻板,而“活动”则更多变化◆★◆■★◆,更加活跃■◆。
关于event的汉语翻译,译成◆◆★“活动”更合适,而非“事件◆■■”★◆■,虽然它也有这个意思。
首先是会议展览组织者。我国很多协会◆◆■■■◆、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一步步从过去走过来的,他们心目中的会议展览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样式,要让他们做出大的调整还有一定的难度★★★◆。
前段时间到上海参加“活动管理之父★■■★◆”Joe Goldblatt 的新书发布活动,让我有机会更加靠近“活动”,并再次思考“活动◆★■◆”及其与会议展览之间的关系◆★◆■。
专业性与融合性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■★◆★★◆。面对这种趋势◆■◆★■◆,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挑战:
我好像能够理解★◆★,为什么发达国家更愿意使用■■“活动”(event)来涵盖会议、展览■★■◆■■、节庆等一系列群体面对面的事件。现在看来,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。
二是融合性。不仅是会议、展览相互融合,节庆、赛事、演出等也都将呈现出融合的基本趋势◆★■■◆。